友善交通:先有道路安全,才有安居樂業

檢討交通亂象 讓人、機、汽車用路順暢

Publish Date | 2022/11/10 05:08

你知道2021年,全新北市車禍發生率最高的地方是哪嗎?

就在板橋,新埔捷運站外的文化路民生路口。光這裡,2021年就發生了47件車禍、導致60人受傷。

板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,許多路段形成比都市計畫還要早,無法應付現在的大量車流;而這些不合時宜的道路設計,讓市民暴露在安全風險當中。

我外出覓食是騎機車、前往台北通勤是開車,帶小孩出門兜風則騎腳踏車或走路。不管我是開車、騎車還是走路,都感到板橋許多交通規劃都還有改善空間。

板橋車站一帶的居民應該都知道,以前油庫口分店(漢生東路43巷) 對向車道既禁止左轉,也沒有待轉區。新民里居民如果在漢生東路想回家,只能硬轉,在心裡期待轉過去沒有警察在暗處gank你。兩年前終於改善了,果然清爽舒暢~

but!! 就是這個but!!

同一條漢生東路,往前幾百公尺的海山分局路口(漢生東路193巷)依然奇葩。明明是二線道,要左轉的騎士卻非得停在車道中間的待撞區(!?!?),這不是逼機車騎士耍三寶嗎?


上面提的只是兩個例子,除此之外,每天許多板橋青年機車通勤往返新莊、土城、樹林,但車道卻未做好規劃,導致肇事集中在這些路段;行人更有感的恐怕是市區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殘破、狹窄、充滿雜物。民權路、中正路、中山路、民族路與長江路等,對老人家、娃娃車都相當不友善,都需要細細翻修。


55萬板橋人,造就全台最多人口的三級行政區,隨著三環六線推進,北北基桃將有千萬人口組成大生活圈,可以想見作為商業行政中心區域的板橋,未來人流車流只會更高。新北交通局正著手打造「智慧交通雲」因應未來 的車流,但我看見現在市民每天就面對的問題則需要立刻檢討。畢竟道路要安全、市民出入平安,才能談安居樂業。

▌推動友善人行道
- 監督整修人行道計畫
- 爭取移除電箱電桿、拓寬人行道


親自用兩條腿走完126個里所有巷弄的候選人,板橋應該只有我。帶著兩個小孩體驗各種崎嶇不平、年久失修、被電箱電線桿腰斬的板橋人行道,也是我。明明走在人行道卻被機車叭要讓路,也是我。更不用說被高低差害得騎腳踏車跌倒n次,還是我。


我是一個壯年男性,跌倒可以自己撐著、受點皮肉傷也無所謂;但看見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也要跟我一起,忍受這種品質的人行道,常覺得我們真的是住在新北市的首府嗎?


民代應該要嚴格監督交通局整治人行道的計畫與實施進度;市府也應積極協調公共設施權責單位,移除人行道的電箱電桿、拓寬人行道,並嚴格執行機車停車規定,還給市民「以人為本」的友善人行道。

▌增設汽機車停車位
- 增設停車位
- 調整路外停車費率
- 加速發展共享運具


你發現在板橋市區很難停車了嗎?告訴你,未來還會更難停。

板橋區在101~108年之間,路邊汽車停車格增加了大約 36%,來到10,410格;但同期違停案件只降低了約 20%,顯示只增加停車格供給,並不足以解決問題。據新北市政府調查,板橋區汽車停車服務水準約為 B 級,機車則是更慘的 C 級。


新北市政府不是沒有看見,交通局正逐年提高預算解決停車困境,這點可以從板橋正在招標/施工的停車場就有4座看出來。但是,市中心商業區的停車需求是日間高夜間低,和住宅區的夜間停車行為不同,也就是說,「路邊停車格」和「路外停車場」兩者其實無法互相替代。


透過下面提到的動線檢討,能夠釋出更多路邊停車位,同時也可以降低路外停車場月租,將住家的路邊停車需求移轉到路外停車場。另一方面開發閒置土地,增加更多路外停車場,雙管齊下增加路邊/ 路外停車場的替代率。


但要緩解交通問題,我們還需在「共享交通工具」上努力。這幾年人們逐漸接受共享汽機車的概念,為加速共享運具的發展,新北市還可以在每區規劃共享運具的專屬停車位,降低管理成本並反映在收費上。同時也應出台使用共享運具的補助方案,增加使用誘因。


民眾使用共享運具越覺得方便,就會增加使用率和數量,替代私有運具、緩解停車困難。我當選議員後,將和交通局合作,研擬如何創造共享運具的正向循環。

▌交通動線檢討
- 針對肇事率/ 塞車頻繁的主要道路進行動線檢討
- 確保人、機車、汽車用路順暢
- 降低交通事故次數


板橋許多老街區巷弄發展年代早,因此許多動線設計已不符合現在的使用狀況。市府應針對數據調整動線:調整路權、調整道路寬度、規劃左轉路段、調整紅黃標線、待轉區、紅綠燈等。

板橋高事故路段前幾名幾乎都是通往台北、新莊的主要道路;其實這些數據都已經蒐集好,只差有人關切,監督與改善。


在雙北通勤的人,應該走在路上都能可以感覺到台北/ 板橋在道路規劃上的差別。作為新北首都,板橋還可以更好!

<p>111年板橋肇事熱點--來自道安資訊查詢網</p>

111年板橋肇事熱點--來自道安資訊查詢網

政見